Thursday, May 14, 2009

莫内的象牙塔


-->
初秋走访莫内花园。或许秋季的关系,总是细雨绵绵。莫内故居枕于植物的世界中。只见莫内故居半掩于绿意和色彩斑斑之中。不仅如此,小溪潺潺,还有一座莲花池。这便是莫内终老的天地。何等写意。
放晴时,光线让整座花园活了起来。绿意变得盎然,花色变得鲜艳,几乎可以感受到花园的生命节奏。一瞬间的阳光,让景色换上了不同景观。乌云再度笼罩时,花园又陷入了原先的灰沉沉。
阳光让颜色强烈地存在着。变换无穷的光线让颜色展现了不同的面貌。光与色的配合,这便是法国印象派画作的起点。

反讽意味
人生充满了反讽。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浏览莫内花园时尤觉得如此。这座花园假若没有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内(Claude Monet)的名气,即使园内种满了奇花异石,也不会让人千里迢迢地跑到法国北部去拜访这座花园。因为有了莫内,维农(Vernon)小镇从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旅游和商业价值。

· 苦尽甘来
莫内毕竟还是幸福的。即使一生挑战传统艺术、作品频频被拒于巴黎沙龙(Paris Salon,官方艺术展) 的门槛外;即使屡遭学院派画家的揶揄,还被斥为缺乏艺术技巧、不懂色调、只是一派涂鸦;即使常常面临经济困顿而放下尊严写信向朋友求助;即使曾经投过河自尽,莫内毕竟还是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了自己的成果。到了40岁,他开始倍受肯定。50岁那年还有能力置地买下了这个地方,开辟自己的天地。
· 世人的后知后觉
如今莫内花园旅客络绎不绝。当年遭批判的种种却成了后人喜爱的理由。印象派的色调和抽象的表达方式如今受人爱戴。可笑的是,印象派画家却为自己革命性的作画方式而付出了代价。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后印象派荷兰画家焚谷(Vincent Van Gogh)。他用生命和精神赋予绘画,一生只售出一幅画。平日啃黑面包、只能依靠弟弟的救济。他死后,作品却在1990年的拍卖会上创下了售价最高的记录。

建构象牙塔
象牙塔与坚持理念之间应该如何区分?

· 是坚持还是自大?
莫内一生通过画笔否定学院派墨守成规的作画方式--唯美的构图和技巧、深沉的色调、脱离了现实或自然世界只注重艺术上的考虑。即使为了进入艺术学院而投其所好地画了符合“标准”的作品、即使作品一再遭人否定,莫内对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从未低头。这是一种坚信还是自大?画家的自我信心很容易地被视为象牙塔,脱离现实。然而,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如何能够去说服别人接收自己?如果不是莫内留守自己的象牙塔,后世也就无法见证他作品的风采。

· 花园象牙塔
莫内花园仿佛就是他具体的象牙塔,与世隔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内设计了不同景观、从国外定购了不同的植物、动土挖掘了一座莲花池。莫内花园有些许东洋味,只见竹影婆娑,莲花池上架起日式小桥、睡莲映在水中的倒影里。莫内的这些“异举”在当时曾起左邻右舍的不满,让他们感到不安,总是监视和非议莫内的一举一动。
然而,正是这座“怪异”的花园让莫内画出了一系列让他享誉的莲花作品。莫内在此能安心地作画,不受外界干扰。深受非议的莫内常在户外作画时遭到当地人的刁难,故意移动一些物品,让莫内隔天回到原地作画时,发现景观已经变了样。

捕光掠影
是光催生了颜色,是光赋予颜色不同的生命力。心细的印象派画家捕捉到了光的奥秘,带领世人从颜色的视角去看世界。

物体的轮廓消失了,只有颜色让物体拥有了意义。

莫内的世界是由颜色组成的,没有物体,只有颜色--那不是一片叶子,而是一抹绿。画作中没有工整的线条,只有表达光和影的一抹一抹颜料;没有细节,只有含糊的颜色来表达感觉:叶子是一抹抹的绿而不是一片一片勾勒出来……在传统的古典和浪漫派讲究逼真、细致的画法来看,印象派画作充其量也只是未完成的作品。
画开始变得抽象,奇怪的是,模糊不清的物体却更具真实感、更具趣味。莫内的莲花没有清晰的线条,却流露了莲花的气质和生气,让人意味无穷。
或许,我们不再需要一幅画得像照片的画,而是一幅能够引发人们感官想像的画。

…………………………
当微弱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莫内的莲花池时,光线点亮了水面。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开始浮现在水面上,与荷叶相映为趣。
此时,由心地感谢光的存在。

印象派小档
起源于法国19世纪,打破了学院派的种种作画标准。印象派以颜色为主导,有别于传统以物体的线条为主导。传统画法是绘出物体线条然后上色。印象派却打破这个格局,直接用颜色表达物体的实质,在构图上讲求整体感而不拘泥于细节。传统上讲求唯美笔触,印象派却采用“破”笔法,画作上可以清楚看到画笔抹过的痕迹。这样的作画理念完全被沙龙否定了。在当时而言,绘画内容仍然属于超现实的神话、宗教和历史的表达,印象派却走入现实世界,从户外和寻常场景寻找作画题材,让画更接近生活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