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8, 2007

我们的屠刀


这是一则有关野生动物如何“危害”人类生活的新闻。

英国部长极力要求在受影响的地区集体屠杀獾以确保英国牛群的安全。

只因研究人员在獾的体内发现了Bovine TB。至于这种病菌对獾本身有何恶性影响,并不是关键。重点是这可恶的Bovine TB每年夺走了英国约两万头牛的性命。这才是要命的。

獾在野外生活,与大自然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獾的身上可以隐藏几亿种细菌,然而,只要有一种损害人类的利益,那獾就是有罪的。

我们就是这样运作的,只要大自然丝毫“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它就该当被“解决掉”,刻不容缓。

至今还未能证明牛只体内的Bovine TB 獾有直接关系。反正獾不是什么濒临绝种的动物,即使集体屠杀,也不会对人类有任何的影响。等獾面临绝种的危机或是证明了屠杀獾会直接影响生态圈,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到那时再另做打算也不算迟。

人类为了发展而缩小大自然的面积是理所当然的,也无需追究这是否会对獾的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人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停地“改良”食物、饲料、家畜的基因,不停地挑战大自然的权威以及能耐。

提倡屠杀的农夫坚持,虽然獾长得可爱,讨人喜欢,可是牛也有它的 “生存权利”。

那名农夫忘了指出这些家畜的生存唯一目的就是送进屠宰场被割成一块块的牛肉。一旦发现染上病菌,失去了零售“价值”,它们就会被消灭。这就是所谓的生存。

人类的理直气壮有时让人不禁失笑。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淳朴的收银箱



北欧的乡村宛如一个童话的天地。还不单是因为这里如画的田园景色。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文素质所勾勒出童话世界的轮廓。
小径穿越了许多农田,让我碰上了意想不到的事。就在这样静僻的地方,也能让人“逛街购物”。虽然没有大型购物中心,却能让人一过购物瘾!
一些人家把田里过剩的果实拿出来在路边卖。有些则出售自制的手工艺品。即使在乡野间,也能碰上简陋的“买卖摊位”。那可以是带玻璃橱窗的柜子,也可以只是一张木制桌子。摊位的形式并不讲究,却是百分百自助式。
这类经营方式让人错愕以及感动。
只见摊位上堆放了果实或手工艺品并清楚地列明产品的售卖价格,有时以件来计算,有时则以重量来定价。若是以重量计算,摊主就会放置一把称。除了收银箱外,再也没有其他。是的,完全没有摊主或助手。顾客若喜欢任何一件物品,就把钱放入收银箱内“付款”。附近没有闭路电视,没有住户可以监视顾客的良心。收银箱也是开放式的,任何人可以把收银箱内的现款全拿走,也不会被人发现。
真的,这样的经营方式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行得通的。这也说明了这个地区的纯朴民风。
来自澳洲的朋友谈起这类自助式的经营方式时,也是瞪大着眼睛,只觉得不可思议。她说换成是在她家乡,摊位上所有的物品肯定全被人砸碎、钱一定被人偷光。我极力赞同。
也因为这样,更让我认定了这里就是童话世界。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她身后的他



有时侯,爱一个人需要连带那人心里所爱的人一起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尤其是那人心里爱着的是千千万万的人。

19岁那年,她远赴英国牛津深造,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他与她坠入爱河。他们结为夫妇时,她要他承诺:有朝一日,如果她必需回国效劳时,他不可阻挠她,一定要让她走。他答应了。

在命运敲门之前,他与她在英国度过了十余年充实的家庭生活。那就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1988年,母亲病危,她只身回国照顾老母。从此,她再也没有踏出缅甸半步。她卷入了缅甸政治漩涡中。日后更被缅甸军政府软禁了整整18年。因为爱,所以翁山淑芝选择留下与她所爱的缅甸人民站在一起。也因为爱,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他各方奔波极力换回她的自由、各方支持缅甸人民,却从未要求翁山淑芝放弃斗争回到他身边安享生活。

漫长的18年里,她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放弃陪丈夫度过他人生最后的时光、甚至平静地错过他的葬礼。在他患上末期癌症时,缅甸政府拒绝他所有入境的申请,反而“鼓励”翁山淑枝到英国探望她病危的丈夫。她却明白,一旦她离开缅甸,军政府就不会允许她再踏入缅甸一步。

她为爱而留下。他为爱而没有要求她回来。他们俩用各自的方式实践了爱的真谛。

翁山淑芝用巨石般的毅力坚守政治理念,背后却有他这块巨石默默地守护着她。他说过,全世界的人都爱她,却没有人会比他还要爱她。这一点都没错。


Monday, October 22, 2007

The World's Most Breathtaking Pearls




遇见了世界上最动人的珠子。其他的宝石顿时相形见绌。

下午两点钟,借着阳光普照的天气外出散步。亮丽的蓝天对照着寒冷的气温。

在遮荫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不计其数的蜘蛛网。如丝般细薄的网经不起强风的拨弄,却小心翼翼地盛着昨夜残留的露珠。低温不经意地酝酿了一颗颗的水露。晶莹剔透,几乎可以瞥见昨夜梦的痕迹。

一颗颗珠子串成了今天珠帘一片。

铺展开来,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霎那。














波涛掀起千层浪,浪花则抓住了瞬间在空中飘舞。

Sunday, October 21, 2007

变动的价值



英籍同事突然停下脚步,镇重地要告诉我一件事。原来他在悉尼四岁大的孙子明年要入学了。他孙子所报读的学校实行双语制度。明年开始,他孙子将开始学习中文。

脑海里立即闪过那些为了逃避新加坡双语制度而举家移民澳洲的新加坡华人。如果澳洲政府逐步把中文引入正规教学,他们的后代岂不是又要“重新”饱受学习中文的“折磨”?

同事看起来有点兴奋。他说,能够掌握两种语言的感觉一定很好。实际上,同事除了英文外,他本身也通晓德文。他针对的是英国人普遍上的语文能力。

英国基本上还是个单语社会。即使与法国为邻、即使学校实施三年强制性的外文课,英国的双语制度有点虚有其表。许多英国学生念了三年的外文后就放弃继续选修,外文能力自然有限。因此,严格上还不算具备双语能力。

反观欧洲的双语教育制度(英国人从不认为自己是欧洲人),却让一般的欧洲青年都能使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可以看出。欧洲人通晓三种语言也不算出奇。

大英帝国昔日的强大势力让全世界学起英语来,为的是与英国人沟通。对英国人来说,学习第二种语言就少了迫切性。在他们来说,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都是难学的。

这两年来,英国私立学校吹起了一股东风。在未来三年内,中文有可能取代西班牙文成为英国学生第二受欢迎的外文。许多私立学校感受到了世界未来的走向,开始开办中文课。

如此凑巧。这几年来,以英文为主导的新加坡,也悄悄地让中文指示牌出现在公共场所。印有中文的旅游说明再也不是外星人。

曾经被认为限制出路的中文,如今却偏偏成了衔接未来的一个工具。东方巨龙的呼吸确实有莫大的影响力。经济影响力永远是判定一个语言价值的主要元素。

然而,中文的抬头并没有让我感到异常的兴奋。

如果全权由心来衡量,心里所喜欢的那件东西不会轻易地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动。

唯有这样,才最像自己、才能泰然处之。

Friday, October 19, 2007

毅力



没有什么困难的事足以阻挠一颗坚决的心。

想找某些汉字的发展来源以及字形演变过程。翻阅《说文解字》太耗时,还必须经过扫描的过程把字形输入电脑。

在网上浏览逐字寻找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由一名老外开辟的文字网站。他在二十多岁时开始在台湾学习繁体中文。中文毕竟是象形文字。对习惯了语音语言中以拼音方法造字的人来说,汉字中的一笔一划让他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了有效地掌握中文书写,这促使他找出各个汉字的涞源,以便能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而掌握书写的能力。

于是,他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文字搜索系统以及资料库。只要输入任何汉字,资料库便能给你找出有关文字的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简体和繁体文、文字涞源以及字形的演变过程。每个阶段的字形变化都输入了资料库。这个人除了花时间学习中文外,更花了大量的时间设置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逐字逐字地搜寻文字涞源以及把所有的字形输入电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ASP/EtymologyHome.aspx

他的一番心血让我有所感动以及感触。

听得太多有关中文难学的怨言。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或语言是太难的。最难的其实是破除先入为主的偏见。

中文究竟有多难,我从来就不知道。诚如我们自小就必须学习英文、每周单字听写、默写、死记硬背英文动词的各种时态,也不晓得这算不算难。学好了26个英文字母,再把字母组合成不同音节,再默记这些音节所代表的文字意义。有些人则抱怨必须默记每个汉字的读音,我们则必须默记所有英文单字的意义。我花在学习英文的时间肯定比学华文多出很多很多倍,却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不管书刊、报章还是书本,学了大半辈子的英文,还是会遇到许多陌生的英文单词。反观四千个汉字就能让我在各种读物中通行无阻。

每一种语言,必定有其特色,也因此必定有其难学的地方。

真的,对英语系的人而言,除了英文之外,其他的语言都是难学的。大英帝国的势力把英文运载到世界各地,也间接地让他们变得自满以及懒惰。这股残余的大英帝国的态度肯定让他们走不过这个世纪。

Monday, October 15, 2007

沉重的招呼



第一次在英国郊区搭乘公共巴士发现所有的搭客上车时会向司机打招呼;到站时会跟司机道谢以及道别;到镇上的商店购买商品时,店员会也会跟你打招呼以及谢谢你的惠顾。这样的人文特色确实让我这个地道的城市人瞠目结舌。

即使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陌生路人也会跟你问声好。有一回,还碰过路上驶过的司机在挡风镜后向你招手问好。这种被陌生人“重视”的感觉真好。

打招呼的人文特色在欧洲相当普遍,或者更准确地说,只要离开人口稠密的城市,人们就会开始彼此打招呼。不单是欧洲。对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地区的人们来说,不常碰到人,所以一旦遇到人,自然格外开心,也自然会笑容可掬地跟人问声好。

相对来说,我们则生活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拥挤的城市自然没时间停下脚步给身旁的人打招呼。住在同一座组屋的邻居就算挤在电梯的小空间里,仍然能对比此视而不见。更别说付车资买公共交通服务还要向司机问好、道谢了。在人多的城市里,每个人只是一张张骤然而逝的脸孔,再也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对城市人而言,要他们每天与所有擦肩而过的路人打招呼,那会是一种沉重的时间和精神负担。
城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距离,却让心与心变得疏离。因此,一离开城市,就能开始享受那种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所带来的亲切感。

距离果然是美的。

然而,事情总是多面的。当打招呼沦为一种表面的形式时,却是累人的。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Take a seat


Last week has been hectic.

Couldn't leave for home before 5pm for some reason or other everyday. Pick one.

Open Day awaiting on Saturday from 10am--1pm which means arriving before that and leaving after 1pm as you need to clear up the room or the mess. School needs to sell well so as to ensure good enrollment, of course, the money that comes with it.

Weekends have been sacred so far although without fail, working at home has become part and parcel of my life.

Easily spending 10 hours each weekday on work. My life here doesn't seem to have improved much in terms of working hours. But I am not a workaholic.

Work life did improve, having able to contribute "quality" time to work, instead of being torn apart by the innumerable admin work/meetings/supplementary class/remedial class/writing weekly lesson plans/CCA/core or sub committee of something or other....../P4 camp/house practice etc. Bad experiences are always a blessing in a good way. They help you to appreciate the better aspects of life.

School here starts at 9:15am instead of that unearthly time of 7:30am.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I am grateful. Although I have to be at school around 8am to avoid the traffic congestion. School ends at 3:40pm and locks up by 5:40pm. I used to be "chased" out of school by the caretaker. I have made much improvement this academic year in that aspect.

I yearn for the time to be with myself amidst the busy schedule. Always a must although not always successful.

Feel like living in a hole detached from the world. Li An's latest movie, adapted from Zhang Ailing's novel, is screening already and I am totally unaware.

Close my eyes. Hopefully I can see further.

Monday, October 08, 2007

虚拟的真实



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这是个吊诡的地带。

没有实体的空间却让缺乏实体的 “事物”拥有了存活的空间,如电子邮件、电子贺卡、部落格、心情符号(Emoticon)。不可思议的是,正是这虚拟的空间给予这些虚拟的事物另一种真实性。

虚拟的空间抢滩后,实体的轮廓开始慢慢地消失。永恒的笑颜再也不必依靠胶卷小心翼翼地捕捉光线;数码的世界缩短了永恒的期限。音乐再也不必流连在光碟里就能直接地通过MP3的格式继续引吭高歌。

其实,最吊诡的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你可以找到一些比真实的世界还要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这个既隐秘又公开的空间里,大家可以选择另一个身分和虚拟世界里的“居民”交流。在部落格里、网上交流站里可以阅读到毫无修饰的语言和想法,也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嘴脸。人性不变,只是现实世界里的面具总是那么的专业。

真实世界的社会制度和观念何其多、现实的计算无时无刻地计算着、时间的运转永远快过自己的步伐……网络的空间却能让各种荒诞、各种极端、各种角度的人性获得了生存的空间。现实世界里的一些垃圾越过了现实的边界,进入虚拟的世界后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机会。这个无限的空间不受经济限制,为人们开拓了廉价却难能可贵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不久前,还有人上网公开“乞讨”一台最新的苹果手机,并成功地获得网上人士踊跃的捐献。一些人相信自己是吸血鬼,更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的同类。

就是这样,我们开始在虚拟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语言和世界,在虚拟的世界里实现被真实世界所剥夺的想法。一些人更把真实世界里所容纳不了的情感寄放在虚拟的空间里。

我们开始以不同的身分同一个时候生活在两个对立的空间里。抽离了真实的世界,我们的身分和想法或许才能拥有意义。这样的空间让一些人活得更像自己。

于是,对一些人而言,虚拟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Monday, October 01, 2007

透明

一面玻璃把窗内窗外的世界隔了开来。可是透明的玻璃却让分隔的两个世界透视彼此。仿佛玻璃的厚度完全不存在。两个世界之间只有零点的距离。

纯净的爱就该是如此。完全清澈见底,让人能一眼看透对方的世界。

可是,我们毕竟已经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人性中的自私、懦弱和贪婪的作祟与诱惑。自我开始膨胀,欲望逐渐扩张,也学会了如何自我保护。

爱的心就像一颗赤子之心,所有的情感与思维都是百分百的,所以也就容纳不下半点的造作与虚伪。爱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杂质与杂念。睁开爱的眼睛,有如透视一面玻璃,玻璃后的世界清晰无比,不含半点的自我、私念、私欲,所能看到的只是爱所牵挂的那个人的影像。

爱的双眼如此透明,映出的也只是所爱的那个人。

可是混浊的心在面对爱时总是无能为力。因为诸多理性的考虑以及利益的盘算,情感道路上的抉择完全无法全权由爱来导向。爱只是附属,再也不是关键。浑浊的心被各式的追求与诱惑遮掩,已经看不到底,也感受不到爱的根本。

爱的眼睛总是看得很清楚。与爱无关的事物始终无法左右它的视线,所以由爱导航的路线总是那么的专著与直接。

人是情感的动物。可是情感未必就是爱。有时侯,我们误以为是。我们都需要获得爱,付出的或许只是感情而不是爱,也或许就只能付出情感而不是爱。